中新网云南新闻1月21日电 (段俊)天还蒙蒙亮,夜色仿若一层尚未完全褪去的轻纱,轻柔地笼罩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仁兴镇白龙井村。53岁的李祖和早早起身,缓缓推开家门到菜园收菜,老旧的木门发出的“吱呀”声,在这寂静的凌晨时分显得格外清晰。
李祖和的菜地,是家里收入来源之一,他一共种植了8亩苦菜,每亩能产出两吨左右,能卖个千把块钱,用来补贴家用。现在家里的主要收入,还是来源于做木工和种烟。
18岁的李祖和便开始了自学做木匠,那时候做一天木工收入能有2块钱。这门手艺,李祖和坚持了35年,街坊邻居有需要做到木活的,都会找到李祖和。
说起手艺活,李祖和滔滔不绝:“我最想传承下去的不是我的木活,而是泥活,毕竟这才是我们传承了五六辈人,被列为非遗传承的‘传家宝’。”
二十年前,泥器还是李祖和养家糊口的生财之道,“2000年,一个咸菜罐子能卖20元,每年要烧两到三窖,一窖能出三四百件泥器,一年能给我带来上万元的收入。”张祖和回忆道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新的技术逐渐替代手工泥器,这门手艺已经不能给张祖和带来经济收入了:“老事物大多都会被新事物替代,虽然这项收入没有了,但看着家乡路越来越宽,各项技术越来越进步,我打心里高兴。”

“这是一项磨人的活,虽然泥巴是就地取材,但工序包括挖泥、晒泥、揉泥、上釉、烧制等十多道。”李祖和一边做着泥罐一边说道。
李祖和种植烤烟已经有33个年头,刚开始的他也只是利用自家土地种烟,五年前,泥活不再赚钱,尝到了种烟甜头的李祖和,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指导下,开始了租地种烟来增加家庭收入。“现在靠种烟全家都能吃饱穿暖,农忙之余我还会做一做泥罐,毕竟这门传承也算一种文化,不能丢!”李祖和说。
“每一年种植烤烟,从育苗到种植,从采收到烘烤都有烟草部门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指导,收购的价格也有保障,给我们省了很多心。”张祖和开心地说:“省下来的心,我们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,比如文化和手艺的传承,如果泥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直传承下去,也有这棵烤烟的功劳。”
李祖和身影是无数平凡劳动者坚守与奋进的缩影。他用双手紧握过去,拥抱当下,期许未来,珍视先辈留下的瑰宝,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文化绵延的壮丽篇章,让传统之光,照亮乡村振兴之路。(完)